粉絲的由來

粉絲很多人叫冬粉,有關它的名稱又可叫細粉、湯粉或粉條子,日治時期日人稱為春雨、豆素麵,是民生消費重要的品項之一。早期台灣並無粉絲的生產,是因為製作粉絲原炓,綠豆、蠶豆、豌豆、馬鈴薯、樹薯、玉米等雜糧之類在台灣並不種植,所需原料必需仰賴進口,加上日治時期台灣食品工業並不發達,所以一直無粉絲的製造,粉絲都由山東輾轉經上海、廈門進口來台。到了民國三十八年王書麟先生和跟隨他的粉絲製作師傳自山東來台,帶了粉絲生產技術並設廠製造,這時台灣才有本土製造的冬粉出現。

山東盛產綠豆,而綠豆質量居豆類之首,「人俱作豆粥豆飯,或作餌為灸,或磨麵為粉,或作麵材,其味甘而不熟,頗解藥毒,乃濟世之良穀也」。綠豆中更含有不飽合酸、寡糖(不易被身體吸收轉換成葡萄糖),是製造冬粉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,故山東冬粉製造手工業發達,為重要的對外輸出品之一,而龍口港因鐵道、陸路交通方便,因而成為貨品集散地,「龍口粉絲」之名便被泛指為山東產製之粉絲, 如同新竹地區生產之米粉皆使用「新竹米粉」一般。

粉絲製造原料除了綠豆之外,尚可加入如高梁、豌豆、馬鈴薯、樹薯或蠶豆,製成之粉絲外觀呈透明狀或灰暗色,等級也有不同,透明狀之粉絲綠豆成份高,是為上品,再摻入其他澱粉,顏色便成灰暗不等之色,為次級品,口感上透明狀之粉絲滑Q帶勁,而不是成韌性。

 冬粉在台灣經過六十年的進化,在製造技術、品質和口感上,早已勝過生產製造和品質還停留在民國三十幾年時代的大陸產粉絲,現今冬粉在台灣已經融合成為本土飲食文化,在料理上的應用達數十種之多,舉凡淡水阿給、鴨肉冬粉、螞蟻上樹、冬粉湯、炒冬粉、水煎包...等不勝枚舉廣泛地供做食用,直接影響冬粉製造業在台灣的蓬勃發展,在整體食品經濟中佔有相當比重,顯示了冬粉之易於被接受及其經濟價值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